渭水鸟翁”和他的340个“朋友”
点击量: 发布时间:2025-09-24 02:18:50

  “渭水秋风 鸟乐融融。”9月17日,杨凌摄影爱好者杨广库在朋友圈更新了一组黑鹳和白鹭的照片,配文简短却意境深远。

  每天更新一组鸟类图片,是杨广库雷打不动的习惯。在他的微信朋友圈里,渭河的四季流转、鸟类的迁徙繁衍,都被细致地记录下来。

  “我是渔翁,你在旁边不如就叫鸟翁吧。”回忆起“渭水鸟翁”这个别号的由来,杨广库总会提到那个有趣的场景:“当时我正支着凳子拍摄鸟类,旁边一位钓鱼人的这句玩笑话,从此成了我的标志性称呼。”

  从2015年因身体原因放弃登山摄影转而拍鸟,到现在整整十年,杨广库的镜头记录下了渭河生态的蜕变。家住杨凌渭河生态公园附近的他,养成了早晚散步必带相机的习惯,“碰到鸟类就拍一张”的随手记录,却成就了一份珍贵的生态档案。

  在他的朋友圈里,能够清晰地看到这种变化:从最初偶尔才能捕捉到的珍稀鸟类,到现在几乎每天都能遇到的新品种;从需要长途跋涉去寻找拍摄对象,到现在在家门口的公园就能拍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。

  2016年,他第一次在渭河拍到野生朱鹮时,整个鸟友圈都轰动了。那天他连发三条朋友圈,激动之情溢于言表。而如今,朱鹮已经成为渭河的“常客”,今年更是记录到了28只之多。

  “鸟是用翅膀投票的专家。”杨广库说着,翻看着手机里存储的照片。十年间,他在渭河流域拍摄到的鸟类从最初的几十种,增加到现在的340多种。这些数字不仅记录在他的相机里,更体现在他每天的朋友圈更新中。

  作为老水利人,杨广库对渭河治理有着专业视角。“杨凌的治理特别尊重自然,你看护栏这边是人工草坪,那边却保留了两米宽的野草,既考虑了游人安全,又给鸟类留了栖息地。”

  如今,杨凌渭河生态公园已跻身国家3A级旅游景区,杨广库的朋友圈也成了展示渭河生态变迁的窗口。经常有鸟友通过他的朋友圈获取鸟类信息,也有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通过他的照片了解生态保护成效。

  在这个智能手机时代,一位老人的朋友圈更新,成了观测渭河生态环境变迁的独特窗口。在杨广库看来,每一天的图片,都是生态改善的最好证明;每一段的配文,都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诗意注脚。